#头条创作挑战赛#天下网商 吴羚玮编辑 徐艺婷你所在的城市里,有没有那么几条“企业之路”?山东青岛有海尔路,山东济南有蓝翔路,上海有冠生园路,河南许昌北郊的“假发一条街”上,一条双向六车道以当地最大假发企业为名,叫“瑞贝卡大道”。
中国新晋女首富范红卫缔造出的恒力集团,就位于江苏省苏州最南端的盛泽镇恒力路1号。
这些体现了一家大公司财力和规模的道路,在一些可追溯的修建报道中,以气派宽阔的双向六车道甚至八车道为傲,并彰显出自己曾为一座城市带来的改变。
在长沙,万家丽国际购物广场向来以宏伟魔幻的标签对外。
这座曾号称全球最大的单体建筑,是一只巨大到令人迷失的方盒子,顶楼停机坪可以容纳100多架直升机起降。
它修建万家丽路也不负其名,双向八车道,全长30公里,经过长沙市中心,还连接长沙县、雨花区、芙蓉区、开福区四个县区。
当地的明星企业大手一挥,不光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自己的名字也被印上路标、被收录到导航软件里——这可是最值钱的广告之一,相比常常更换的户外广告,路名存在的时间动辄20年以上。
按一座中等城市20万-50万的人口标准计算,如果一家公司给街道冠名,相当于最起码在数十万人的记忆里待了20年。
路名,城市活化石据观察,一条街道的起名逻辑,或是以纪念名人或时代大事为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中山路和解放路,或以美好意象、公序良俗为名,如希望路、仁爱路等。
还有一些被称为皮市街或打铁街的街道,尽管曾经功能不再,但依旧按着约定俗成的名字使用至今。
更有的路,只是按照方位或简单的编号起名,比如一些城市的经一路、纬一路,以及远在大洋彼岸的第五大道。
街道编织成一座城市的脉络。
来自不同时代的路名,也成了透视城市发展的活化石。
一些街道名称几经改变,譬如上海大名鼎鼎的淮海路,先后叫过西江路、宝昌路,又在1915年以法国元帅霞飞的名字命名“霞飞路”。
解放后,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淮海路在1950年有了现在这个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路、人民路成为不少城市的标配。
建设路和迎宾路则分别指向了解放后五年计划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两段时期。
后来的城市扩张高潮中,创新大道、世纪大道、则为尚未成型的新城区划好了宽大的机动车街道。
与此同时,那些冠以企业之名的路,更是记录下了一段城市发展热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落地。
最先尝试有偿冠名的上海,为了给金桥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将一批街道起名为西门子路、夏普路、欧姆龙路等。
此后,在外企名字之外,街道名称见证越来越多中国民营企业的加入。
这和当时中国各地政府受“经营城市”的理念影响有关。
在这种理念下,城市被当做一种资产来运营和管理——因地生财。
既然土地能卖出价钱,道路桥梁的名字、公共交通的站点名称等一众土地“周边”也可以换钱,解决城市招商引资和基础建设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