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十八籽手串。
十八籽又名‘十八子’,取自佛教‘十八界’的概念。
即六根(分别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各界)、六尘(分别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尘)、六识(分别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识)。
在我国清朝时期,贵族圈里很盛行那种可以佩戴于衣服上也可以挽在手上把玩的装饰。
因此,在清朝十八籽手串是当时人们很喜欢的配饰。
例如下图这些清代玉石器(目前收藏于故宫)。
二、清代·朝珠。
清代朝珠,由佛教念珠发展而来,一共一八零八颗。
一般采用东珠(产自东北的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为原材料,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
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
戴法男女有别,一般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
三、璎珞。
璎珞,又称华鬘,是古代一种挂于项饰,垂于胸前的饰品。
一般常用金、银、琉璃、珠玉、玛瑙、珍珠等串于一起佩戴。
据相关历史记载:璎珞,又作‘络’,在梵文中意为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最先原为古印度佛像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并在隋唐时期等到很好的发展,与中国的首饰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且逐变演变成颈饰当中的一种。
此外,璎珞还有美誉玉的意思。
四、串珠。
串珠,又名蹿珠。
在古代的时候,一般把玛瑙、玻璃、琥珀、木、水晶等为原材料串成一块,戴于手上或者项上的装饰品。
在我国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玻璃串珠。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开拓,以玛瑙、琥珀为原材料所制作的串珠在当时也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