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一词的来历你知道吗?文/张秀阳镀金,是一种装饰工艺,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的俗语之一。
最初是指在器物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子。
所谓镀,就是以光泽较强的金属,涂在别的器物表面,以增强其光泽和美观。
后来,人们常用来讽刺那些到某种环境中去深造或锻炼只是为了取得虚名的人。
为什么要镀金?因为本身不是真金,而是光泽暗淡而且容易生锈的器物。
金汤一镀,光泽灿烂,这种器物自身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这种现象,引申到社会中,就成了对那些并没有真才实学、徒有其表、徒有虚名之人的嘲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在出国留学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了。
应当说,出国留学深造,大部分人还是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
但不可否认确实也有少部分人是抱着混文凭、出去镀金的目的的。
而抱这种目的的人,并非今日始有。
方鸿渐,是《围城》里面的男主。
懦弱、自私、好色,是钱钟书笔下亦正亦邪的人物。
方鸿渐出生在乡绅家庭,学业并不出众的他,被父亲送到北平去读书,加上自己以前定亲的岳丈有钱,被送出国去读书了。
一个学中文的人,到国外去留学,自然什么也没学到,在国外就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不小心几年就结束了,才发现自己居然联个好点大学的毕业证都拿不到,所以只有去买个“德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算是镀了一层金粉回来了。
以“镀金”谑人喻事,有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