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新年,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式。
因鱼与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 。
由于“鱼”与“余”谐音,年年有余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象征,预示着每年的生活都会充满好运和顺利。
据史料记载,过年吃鱼不止寓意〝年年有余〞。
在汉朝时,画在门叩上的鱼在降魔中赋予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鱼的图案会出现在门把上,大门上,柜子门,箱子门上,以便驱走鬼怪。
随着岁月的流逝,鱼能降妖除鬼逐渐被淡忘,但鱼作为吉祥物的象征却保留下来。
年年有余象征着每年都有多余的食物和财富,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
“年年有鱼”的来历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相传在春秋时期,孔子在家中宴请贵宾,席间上了一道菜肴,名为“鱼”。
孔子认为“鱼”与“余”谐音,寓意富饶、有余,于是将这道菜命名为“年年有鱼”。
此后,“年年有鱼”便成为一种吉祥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一年的祈愿。
鱼端上桌时的摆放,讲究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
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一般来说,鱼是宴席上的最后一道菜,而且一定不能吃干净,寓意年年有余。
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里,鱼不仅是祥瑞之物,还是守护之神,镇宅之宝,祈盼“以水克火,防火消灾”。
鱼的这些吉祥寓意也被玉雕、陶瓷工匠们纳入题材中,留下无数经典之作。
“年年有鱼”寓意着每年都有多余的粮食和财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是丰收和富饶的象征。
古人认为,鱼产卵多,繁殖能力强,象征着家族兴旺、多子多福。
此外,鱼还寓意着灵活应变、游刃有余,象征着事业顺利、生活美满。
因此,“年年有鱼”成为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案,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年年有余不仅仅是对物质丰富的期许,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