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元到300万:《富士霞光》钧瓷被日本天皇收藏‖老家许昌文‖温剑博近代中国钧瓷发展史中,有一件传奇钧瓷,它从售价一元开始,到最后以三百万元高价被日本天皇收藏,成就了一个佳话。
它有几个版本,笔者就选其中一个给您讲述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钧瓷一厂给法国朋友定制了一批钧瓷赏盘,要求是宋代风格——钧汝不分的天青,月白,或挂红斑的仿金仿元代的钧瓷,单价是一元。
当然,一部分不达标的作品暂时存放在仓库,届时会以半价处理或砸碎深埋。
(想看看本文作者温剑博老师上回写的精彩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3000万的钧瓷传奇:《洛神惊鸿》与《贵妃东渡》)那时,人们的工资不足30元。
一元,换算为今天的价值,应该在250元左右。
有一天,拿着外交部介绍信的一位日本著名画家走进了神垕,来到了钧瓷一厂,想参观钧瓷艺术。
随从翻译和外事局人员讲,他是领导的朋友,也是领导到日本时,认识的这位著名画家,邀请他,以中日友谊践行者的身份走进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
他为什么要来神垕呢?据他说,他的少年是在日本神户度过的,听先人说,神户得名于中国唐代的神垕,是留学唐朝的老祖先敬慕神垕的钧瓷,发誓烧成神垕钧瓷而命名家乡为神垕的,之所以在汉语中翻译成神户,是因为,那个翻译家并不知道一千三百年前的这段故事。
第二个原因是,他见到过1978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获得的特别礼品——那件钧瓷,它以“枫叶如丹照嫩红”的诗意之大美,征服了他。
他想拥有一件钧瓷,用以告慰神户的先祖,也希望以此见证中日友谊再开新篇章。
第三个原因是,他一直想为自己祖国的圣山——富士山,画一幅满意的画作,表现自己最深沉的爱,却,张张都不尽意,他的老师讲,可以到中国看看,尤其是钧瓷艺术,从钧瓷艺术独特的个性上,也许能够找到灵感。
第四个原因,中日朋友都希望他为鉴真东渡弘法时创建的唐招提寺画一套中国山水风景图,以讴歌中日友谊。
这位画家走进神垕参观时,厂长,党委书记听说是日本人,想到了日本侵华的罪行,十分愤慨,怒气冲冲地安排接待人员应付一下,不让他到展厅观看,到仓库转一转。
走进仓库,没多久,这位画家“扑通”跪在地上,念念有词,一会儿又呜呜地哭啼起来,对着一个钧瓷盘不住地磕头,人们认为他疯了。
可是,随从翻译讲道,他很惊奇这件钧瓷盘,它窑变出了他一直想画都画不出来的富士山风光图,认为是上天神仙显灵,成全了他的心愿,他要不惜代价买下来。
当翻译询问价格时,服务员按正品一元报了价,还认为占了大便宜。
随从的翻译看了看这位画家志在必得的信心,于是伸出了一个指头。
这位画家误认为是一万元,便讲,可以。
翻译摇了摇头,画家便又提高到十万、这可吓坏了随从翻译,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
领导考虑再三,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应是很优秀的了不起的钧瓷,决定暂时不卖,等候通知。
这位画家不明其理,便追价到一百万元人民币。
看到书记的愤恨,日本画家才知道,这不是钱的事,而是他是日本人的原因。
这位画家并不死心,悬赏,以其全部积蓄三百万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一位日本外交官便一直跟踪操作。
几年后,这件作品终于在香港以300万元成交,如愿到了画家之手,据说,他欣赏后,成功地创作了唐招提寺的巨幅中国风的山水风光,后,又画出了他最满意的富士山风光图,最后,把这件钧瓷命名为《富士霞光》,敬赠天皇收藏。
数年后,这位画家讲出了他购买的真正原因,并不只是它的中国风,也不是它窑变出了他一直想画而未能画好的富士山风光图,而是老祖宗讲的,钧瓷始于唐代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吴道子以其最卓越的智慧创烧了钧瓷,而钧瓷以其绝妙的意境表现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高伟大的人类智慧,是君子之瓷,君王之瓷,美出了人类的理想境界。
作为日本留学生,老祖宗拜吴道子为老师,发愤学习,遗憾的是,即使回到家乡,毕生努力,也未能烧出钧瓷的大美,临终,他改自己的家乡为神垕,以期后人烧出钧瓷。
一千三百年后,神户也没有烧成钧瓷。
今天,他倾其所有购置钧瓷圣品的壮举,就是告慰祖先,魂兮归来。
决定把这件钧盘敬赠天皇之前,他特意与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朋友共赏,二人为钧瓷定意了“美出理想之表”的赞语。
这件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钧瓷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想不想看看这件《富士霞光》呢?您来神垕时,实物不可见,照片有。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龙山居士温剑博于许昌青竹园2023.07.30【作者简介】温剑博,神垕人,温博钧瓷掌门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昌中国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知名钧瓷文化学者,优秀非遗传承人,曾出任红色钧官窑钧瓷二厂厂长。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