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彩绘陶“昆仑奴”俑,为北魏时期陶器文物,高9.5厘米,在洛阳老城盘龙塚村元邵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件小型彩绘陶人俑姿态特别,为并腿蹲坐姿,左臂置于膝上,深深垂首仿佛在思考;右臂摸着颈后,从侧面看去,整个身体紧紧蜷缩在一起,看起来又让人觉得可怜。
人俑身着束腰袍,下着裤,足穿长筒靴,身施红彩。
从造型中的卷发判断其身份,它可能是个远道而来的“异族人”,既非汉人,亦非鲜卑人。
在目前发现的北魏陶俑中,其造型是唯一的一例。
这件俑从被发现时,取名就出现相当多的分歧,像是发掘报告上称其为“童俑”,也有泛称其为“胡俑”,但目前比较流行的名称为“昆仑奴俑”彩绘陶。
在《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因此“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之外,更多时是指卷发、或者皮肤黑的人。
“昆仑奴”就是现在的“外来劳工”,而古代除了有“昆仑奴”,还有“新罗婢”“菩萨蛮”等。
不同的名称代表不同的工种,新罗婢是指从朝鲜半岛来的女家政,菩萨蛮是指从东南亚或南亚来的女艺人,而昆仑奴则是指从海上来的黑皮肤的勤杂工、保安员等。
另外,虽然“昆仑奴”皮肤黑,让人联想到非洲的黑人,但事实上多半是原居住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尼格里托人,只有极少部分是来自非洲。
“昆仑奴”俑出土于洛阳北邙的一座北魏墓葬,墓主为北魏孝文帝之孙元邵。
这也印证了能够请到这些“外劳”大多是“非富即贵”阶级。
可惜的是这座墓穴在解放前遭到盗掘,幸好当中的文物大部分被追回,1965年洛阳博物馆又对其进行清理发掘。
现存遗物120余件,其中俑类1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