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日新月异,乡愁却从未变淡,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老地名,定会成为人们归乡路上一盏温暖的灯,指引家的方向。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寻迹——闲话闵行地名》。
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华亭鹤唳在北桥》,一起看看北桥地名的由来……点击收听朗读陆机画像(资料图片)据《北桥志》记载:西晋诗人陆机(231—303),松江天马山人。
一日到北桥秦皇道俞塘河畔放鹤,鹤出笼同时,鸣叫三声,使其欣喜万分(在家从未听见这响亮的鹤叫声),并认为北桥是非凡之地,于是出资修建了紫云石的俞塘石桥。
为了纪念挚友、文学家荀隐(字鸣鹤),此桥被命名为“鸣鹤桥”。
这是北桥最早的地名(后人俗称放鹤桥,现放鹤路、鹤翔路的路名由此而来)。
唐朝龙纪六年(889)吴越王遣都水使钱绰到北桥建“华严院”(后称明心寺)。
《至元嘉禾志》云:“在府东北冈身,吴越王造华严院于此,呼‘北极桥’。
”20世纪30年代初北桥明心寺钟楼(资料图片)明万历十四年(1586)“明心寺”扩建,并铸造大铜钟。
当时寺内东侧有一条南北河通往俞塘河,这河上建了一座寺内通往北桥中街的石桥,名叫“北梁桥”(当时奉贤南桥称“南梁桥”)。
清代后,奉贤“南梁桥”简称“南桥”。
由于北梁桥与南梁桥中间只隔着黄浦江,南北是在一个轴线上(今沪杭公路),南北非常对称。
由此,人们把“北梁桥”逐步叫“北桥”,延续至今。
尽管2000年10月起,行政建制改革后“撤二建一”,北桥镇并入颛桥镇,但是地名为了方便人民群众传统的习惯,还保留着地铁五号线与公交各线路的“北桥站”“北桥老街”、百年“北桥中心小学”等地名或单位名称。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寻迹——闲话闵行地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人文气韵。
地名作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个区域人们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相对较为固定的集体记忆,也是人们谈起家乡时那个共同的依托。
毋容置疑,闵行有着丰富的地名资源。
从农耕时代较为原始淳朴的命名方式开始,这块土地上的集镇街巷、村落阡陌、河道古桥便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从此代代相传。
有些更是很好地保留到了今天。
如区内9镇中的华漕、虹桥、七宝、梅陇、莘庄、颛桥、吴泾、马桥镇均为老地名。
谁也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脚步,但为闵行人留住这些乡愁记忆无疑是大家的共识和期盼。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结合相关文史资料、故事传说、老照片等,将闵行地域内各具特色的古镇、村宅、老街等地名收入囊中,从整体地名特色到境域各色古镇,再到乡人熟识的村宅老街,梳理出独属于闵行人的乡愁情愫。
“镇名溯源”篇则选取闵行境域内16个古镇,如虹桥、七宝、莘庄、梅陇、颛桥等,以相关镇志、县志、村志等资料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