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散文|乔木深处(原来乔木这么美)

发布:2024-06-11 浏览:36

核心提示:文/田凯频近三两年,张永中写了不少的散文。多半是写故乡的,读起来过瘾。前些日又接连写了《当年村小》《归乡的路是那么漫长》。属下多年,一直认为他是个有格局、有品位、有才能也有相当级别的官员,没曾想他文章写得这般奇逸,清雅,隽秀。永中生长于古丈乡下与沅陵泸溪交界的一个叫作亮坨的小山村,偏远,闭塞,附近杂居着苗家人和佤乡人。农家子弟,自是从小砍柴放牛,躬耕垅亩,喝山泉,吃野果。早年的许多经历自然与泥土山林掺和在一起,油灯,草鞋,灰棚,瓦棚,小溪,古树、芭茅花,葛根,板栗……全刻印在脑海中。犁田,晒谷,种瓜,种豆

文/田凯频近三两年,张永中写了不少的散文。
多半是写故乡的,读起来过瘾。
前些日又接连写了《当年村小》《归乡的路是那么漫长》。
属下多年,一直认为他是个有格局、有品位、有才能也有相当级别的官员,没曾想他文章写得这般奇逸,清雅,隽秀。
永中生长于古丈乡下与沅陵泸溪交界的一个叫作亮坨的小山村,偏远,闭塞,附近杂居着苗家人和佤乡人。
农家子弟,自是从小砍柴放牛,躬耕垅亩,喝山泉,吃野果。
早年的许多经历自然与泥土山林掺和在一起,油灯,草鞋,灰棚,瓦棚,小溪,古树、芭茅花,葛根,板栗……全刻印在脑海中。
犁田,晒谷,种瓜,种豆,打板栗,捉泥鳅,挖葛的艰辛,走亲的快乐,过年的味道,也都融进了血液。
从《有泉在山》《那年秋日》《嫁在河篷的阿大》《山风吹来》里的字里行间,能读到他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2008年8月,初次去亮坨,经沅陵、过乌宿、进草塘、到山枣,高速下国道,换县道,转乡道,再拐村道。
一路沿着水,先是沅江,后是酉水,再是酉溪,然后是草塘河。
在水边和山中弯弯绕绕,越走路越小,河也越小,树林却越深。
在山枣圩场上穿过几户人家,便是土路,又窄了许多,勉强过车。
土路傍绕着山弯来弯去,坎上坎下很多葛藤,有的很率性,随随便便爬在土路的中间。
再有一段几乎隐藏在巴茅草里,车开到近处,依稀可见绒草上两行平行的车辙。
两旁草比车高,茅草的叶片和花穗争抢着向路中伸来,像迎客的手。
走出茅草地,犹如飞机穿出云团,下一个陡坡,溪边是公路尽头,抬头望去,古树掩隐中,错落着一栋栋木板青瓦的木屋,便是亮坨。
小溪清幽,水流叮咚,水草绿油,黑背红腹有些肥胖的水鸟和黑白相间的三麻丁丁,立在露出水面的包子岩上,不停地摆弄着尾巴,突然蹦起,飞转一圈,又回落远处,见了人或警惕观望,或展翅逃遁,清趣盎然。
过了小桥,从老碾坊旁,拾级而上,一条红石板路牵连着山上的寨子,直到古树下的水井坎上,像树桠一样延伸到各家屋的庭院。
井坎上便是永中的家。
古树与村寨很协调,各自在恰当的位置。
但凡有古树,村落也是古老的。
老祖宗选择在古树下居住,整个村落就像依偎在古树的怀里,为村寨遮风,挡雨,顶雷。
村落兴旺,世世代代的乡民又保护着古树,作为风水的标志,拜为神灵。
亮坨的古树多,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或者更长。
树种多为枫香,板栗,黄连木,也有楠木。
伴生着霹雳果和寄生树。
寄生树最喜好老板栗树,凭空缠在树枝上,无根无须,偷吸树枝的水分,长得极茂盛。
霹雳果叫凉粉籽,做凉粉的原料,藤蔓攀爬在古树粗大的树干上,把硕大的树干包裹得严严实实。
永中在多篇文章中写到的各种稀奇的花草,树木,鸟虫,都在生长在这里。
他能准确地叫出它们名字,描述他们的样子和特性。
亮坨的景致容易让人想起很多古诗词句,譬如,云深不知处,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日暮掩柴扉……我甚至想,贾浪仙、王摩诘他们也许也来过这里,不然怎么会有这般美妙的诗意。
看了永中的文章,我明白其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亲切的经历,深刻的感受,文人的情怀,只须把山水风物、人物轶事、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信手拈来,用细腻的笔墨一搅拌,稍加揉捻,大概就能成为惊世骇俗的文字。
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当年永中从这偏闭的山村,荒茅的山里,坎坷的山路,走进大学,走向外面的世界,每一步该是多么艰难,又多么坚定。
再次去亮坨,也是这样的秋天,陪送省交警总队扶贫队进驻林场村,离亮坨不远。
闻得永中父母在老家生活,便留下来绕道去的。
两个老人在老家,住在几棵古树冠下的一栋小阁楼上。
小楼地势高,站在门口远眺,左边的小溪与右边的小溪在脚下老碾房处汇合,两边连绵不断的山,把小溪挤压成一根弯弯曲曲的线。
小溪汇合后在脚下拐了一个回头弯,流入左边的山谷,隐入在茫茫的群山中,在几十里外汇入了酉溪。
留守的村民不多,大多上了年岁,各行其是,相安和睦。
老两口身处其中,俨然农户。
大概是山好水好空气好,两个老人身体硬朗,面容红润,眼睛炯亮。
土地,山林,水井,每条路却都那样熟悉,那样亲切,房族邻舍都很亲和,友好,老两口在这里,随心,安逸,自在。
平时做些七七八八的农事和零零碎碎家务,屋前种了些普通的花草,不多,都是山上挖来的春兰,九朵兰,紫薇,月季。
房边种了些南瓜,苦瓜,丝瓜,辣椒,茄子等。
还养了几只鸡鸭,三三两两分散着寻食,有的潜伏在瓜棚下,时时发出“咯”“咯”“嘎”“嘎”的叫声,不知其数。
屋前一篷芭蕉树,角坎下一棵碗口大的柚木,枝丫伸进走廊,挂着零散将熟的柚子,举手可摘。
老两口夫唱妇随,近似所谓的男耕女织。
老母亲闲下来有着自己的事,读书写字,正在修改自己撰写的11万字的回忆文字。
我听后吓了一跳,真是有其子必有其母!老母亲说话敞亮,清晰,和眼神一样。
从亮坨说起,一下就回到以前。
说永中小时候学习好,很懂事,怎么照顾弟弟,怎么帮做家务。
清早扛一梱黄荆条来回走四十多里山路,到沅陵灰溪卖,买回文具作业本。
说她带着年幼的永中和弟弟住在学校里,深夜里狂风暴雨,风吹得屋瓦稀里哗啦响,闪电刺得眼睛失盲,炸雷响得像撕破布一样,吓得三娘儿抱在一团不敢睡觉。
说她省吃俭用克服困难到州民师读书(民办老师转公办老师进修)时,永中也在吉首大学读书,娘儿俩各读各书,难得见面。
还说了对孙子龙龙大学学业和婚恋的一些见解……话匣子打开,像阳光照射下的古树叶,片片跳闪着光斑。
听来听去,就听出了慈爱,听出了深厚,听出了伟大。
我动身离开时,老母亲拿出老父亲早准备好的一袋板栗,特意强调,这是亮坨的板栗,外面人吃不到,前几天刮了大风,她到山上捡的,很有成就感。
长者赐,不敢辞,恭敬地拿回了。
回到家里,向屋里人展示:此板栗,非彼板栗。
是永中父母亲在他老家亮坨亲自上山捡来的。
是山里原生的老品种,好东西,很珍贵,省着吃,莫浪费。
板栗味道极好,板栗味之外,还有泥土的味道,乡情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今年1月7日,又去了亮坨。
永中父亲刚辞世,从省城捧回来,准备安葬在县城陵园。
老人家原本的心思要叶落归根,葬回家山,自己早先在父母亲墓旁又可以看到家的位置选了地方,修造了墓基。
后来县里殡葬改革,老人家是公家人,觉悟高,重大义,带头依了政策,自己又平了墓基。
不能葬回亮坨,肯定是件遗憾的事。
下葬之前,永中携家眷代表他老人家回去看看老家。
悲伤的时候,谭滔等几个朋友陪着。
到了亮坨,永中先带着家人去拜谒祖父祖母墓,在墓碑前默默祭祀。
接着到小溪边看祖辈的水碾的遗址,看自家正屋的屋场和侧屋,看小时候喝过的水井,看屋边几棵参天的古树,看攀爬在树上的霹雳果,看父亲为古树筑建的保坎,看父母种过的菜地和门外仍然有着生机的花草……然后到每户人家看了父老乡亲,感谢他们对他父母的关照。
末了,在父母住过的小阁楼里,清理父母亲用过衣服、物品,捡了些易存的物件,小心地包裹好,带回长沙,作为永久的念想。
那天,永中还走了住在邻近寨子的亲戚。
亲戚知道永中一家来,全家老少一齐动手,早早杀了一只羊,杀了鸡鸭,专门打了一桌豆腐,蒸了一甑糯米打了几槽糍粑,都是自家喂的,自家种的,用乡里人最朴实最客气的方式款待了永中一家和我们这帮子人。
那天永中喝了很多酒,我明白,这酒里面,有深沉的父爱,有浓厚的亲情,有对家乡的留恋,有对土地的情怀……也有我们肝胆相照的友情。
我还明白,这酒里面,一定还掺杂有他对父亲离去的悲痛和对远离家乡的伤感。
这餐酒喝了,他不仅没有了父亲,家乡也会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渺茫。
几天前接到永中电话,他准备在周六邀画家肖振中、书法家肖五洋、肖振华一起去亮坨,说是他们之前有过这个愿望,为尽这份意思,他专门从省城回来陪同,这边要我当司机和向导,两方面在亮坨会合。
朋友只是投缘随机,未必非要这般郑重。
我知道,必定又是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割舍不下,乔木故里的秋天让他魂牵梦绕,经不住折磨,动了归念,想拉上我们一起分享亮坨的秋色。
今天正好秋分,整个秋天中间的一天,下着毛毛细雨,气温降到十七八度,刚经过前几日的燥热,这时感觉很宜人。
轻柔的雨雾,热情的乡民,都很亲切,很舒爽。
雨中的亮坨变成另外一幅景致。
空中酥酥的雨,纠结成浓浓的雾,把山峦罩住许多。
一些干脆徘徊在山谷里,任由风吹,时聚时散,山川树木随着时隐时现,随处都是完整的水墨画。
振中忍不住,一路停车拍摄这美妙的天公之作。
到了寨上又取出速写本,对着芭蕉树一笔笔勾画。
板栗已经下树,二叔家堂屋堆了一堆栗球,兄弟侄子正忙着锤剥板栗,供我们带回城里。
随行来的客人,见着新鲜,也参与捶打。
永中提前作了安排,二叔又杀了一只麻羊,两只鸡,两只鸭,还专门烹炸了马蜂蛹,预备了自家种的瓜菜。
专门请来了以前村小的两位老教师、几个叔叔和村官,乡亲房族,听说永中回来,全都不请自来,劝菜敬酒,聊天叙旧,平时僻静的山村像办喜事一样热闹。
数不清喝了多少杯,记不请说了多少话,喝着喝着,说着说着,永中开始哽咽,最后泪流满面,叔叔们和老师跟着流泪。
回来路上,我一直在想,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怪物,永中如是,我亦如是。
小时候想快点长大,长大了,却留恋着小时候的时光。
生长在山里想着奔出去,出来了,却舍不下山里的一草一木。
生活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却日思夜想着出生长大的乡村。
该是所谓的“生斯长斯,吾爱吾庐”吧。
一个怀揣乡情的人,不管你离开多久,不管你离去多远,只要站在故园的乔木下,还是那样小,那么亲,那么近。
(2023年9月23日秋分)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央视剧评|《城中之城》:在金钱和利益的丛林中,见证新竹与乔木的成长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