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发布,其中,主要记录了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在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更多的人口将从个体迁移转向家庭迁移。未来将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空间扩散的城市形态正带动更大的区域走向繁荣。
在此报告中,包括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宜商竞争力指数,对年中国两岸4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8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的研究。
报告显示,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10强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北京、苏州、南京、武汉、台北、东莞。
年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10强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澳门、成都、苏州。
年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10强依次是:香港、无锡、杭州、南通、广州、南京、澳门、深圳、宁波和镇江。
年城市宜商竞争力指数10强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天津、重庆和青岛。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香港和上海蝉联前三
2 中国城市竞争新趋势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显示,前20强绝大多数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且多处于都市圈内,其中,深圳、香港和上海蝉联前三,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珠三角都市连绵区分别占据二十强中的6席和4席,以下是中国城市竞争新趋势介绍。
从南北向看,年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前二十、前三十名的城市中,分别有9个、18个、25个城市位于南方,北方城市数量严重不足。
与2017年相比,年北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其中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排名下降幅度较大,尤其是沈阳与大连,分别下降了20位和36位;南方城市则平均上升了5.4位,其中东莞、无锡上升3位,成都、厦门、武汉、南京、常州、苏州、杭州、温州等城市上升2位。南北分化加剧,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格局“南强北弱”态势进一步固化。
从东西向看,年具有强竞争力优势的城市多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不断崛起,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整体缓慢提升,推动中国经济空间的“东中一体”趋势进一步凸显。
3 中国城市竞争指数
《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是6月份对于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以下是中国城市竞争指数的相关介绍。
根据报告显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3名没有变化
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北京、苏州、南京、武汉、台北、东莞。
从10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整体分布格局与2017年基本一致,中部仍然只有武汉维持在10强城市中,此外,其它十强城市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且绝大多数城市位于都市圈内,其中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珠三角都市连绵区各占据十强中的3席,其经济竞争力整体领先优势突出。
从总体变化来看,东莞、无锡上升3位,沈阳、大连大幅下跌,分别下降了20位和36位,并且南北分化加剧、中西部崛起、东北持续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