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在过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宗同族,以姓氏为纽带,姓氏的根源则是血缘,同聚成族。
族里的大家长是主事人,若是当官的则带着家族子侄辈在宦海谋求发达,布衣则多耕田多置地,以求家族兴旺。
在过去以族为基础单元的封建社会里,属于一个族则不会被外族欺凌,在家族之外又通过联姻与别的氏族形成联结,这样盘根错节,同气连枝,一荣俱荣,所以,过去有诛九族这一种刑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族里的旗帜倒了,那些跟随的人曾经一起荣过,也只有一起损了。
族的根系就是一个,姓氏,姓氏代表的就是血缘。
过去拜谒或投名刺时,同一姓氏,多能攀上些亲戚,也自然亲近些,而族的兴衰在于人丁兴旺,先祖有五子,五子再有五子,到了曾曾孙一带,能有一千人。
所以,过去,都是同族的人相聚为互倚,一共同谋生,二不为外姓所欺,三,在官府势力与不及的地方,能共御流寇。
如若遇到战乱,族长在祠堂召集众人议事,则会举族迁徙,族里几乎没有不走的,如果不走,意味着你将失去依靠,孤仃仃的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狂潮中被席卷淹没。
讲这个族,就是为了说明“衍派”的意思,“衍派”多与家族迁徙有关,这个词我们多在祠堂的匾额之上看到,那么这个“衍派”到底是什么意思?衍派的意思是什么?衍,如水行川,意味着川流不息,又不忘朝宗于海之意;派,本意是水的支流,故有派生之意。
所以衍派的基本含义,指我们是支流,不忘孕育的大河,自会川流不息,世代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比如西晋末年,唐末,北宋兵败,明朝山西行省填直隶,清朝湖广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等等,另外如饥荒,匪乱,天灾等等引发的小规模的迁徙,几乎不下千余次,都是整乡整村整族的迁徙。
过去的人比较注安土重迁,源根源水,轻易不会离开耕种的土地,那里有祠堂,有土地,是他们的根,一迁徙,就说明要连根拔起,为了不忘本,到了新的地方安顿下来,有了土地能糊口之后,族长又会召集议事,这个议事的主题就是建祠堂,过去的祠堂就相当于本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或者是最高意识形态的代表,是族里最重要的地方,祭祖,课礼,修习等等,一开始的祠堂规模可能比较小,本族兴旺以后,才会慢慢扩建变大。
祠堂上最大的字是写着某某氏大宗祠,然后门楣上有匾额,匾额上一般都会有某某衍派的字样,这个某某衍派的某某大概有三,一是指地方,二是指先祖,三是指分支。
地方衍派。
从大的地方来的,比如范阳,就会写明范阳衍派,意思是从范阳(大概今保定以北)来的某氏,范阳是祖根,来到异乡是支流,衍派生息,意味着我的姓氏会在这里源远流长;另外如南阳衍派,陇西衍派,金陵衍派,颍川衍派,清河衍派,晋西衍派,敦煌衍派等等,前面都代表本族人来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代表着一个大的姓氏(这里就不讲了)。
但还有一些令人摸不清头脑的名字,比如说紫云,瑶林,三山等等,那是什么意思呢?先祖衍派。
迁徙后族里的先祖如果默默无闻的,就只以地方加衍派,若是在官的,则以他的号加在前。
举个例子,比如说紫云衍派,紫云是黄姓,黄姓始于著名的春申君,其后代南迁,为光州衍派(光州大约是现在的河南潢川),黄姓的后代又有一支继续南迁,这一支的先祖就是一位著名人物,我们去泉州开元寺旅游的话就会了解到,是他捐建了开元寺,最初名为紫云寺,捐建者名黄守恭,任东晋太守,所以他们的后人所建的祠堂上面就写着紫云衍派,因为族中先祖名望颇显,就不会以他们来的地方加在衍派前面。
分支衍派。
有些族迁侈之后,后世又分出几个支脉,因各种原因,某个支脉又迁侈,再建祠堂,也算是地方衍派,只不过不是大地方,而是写这个迁徙之前的地方,比如说瑶林衍派,本是许姓,许姓大支是从固始南迁,为固始衍派,后来许家后代又有一支继续往南,这一支原来居住的地方叫瑶林,所以这一支许氏祠堂的匾额上就写着“瑶林衍派”;前文提到的紫云衍派,若黄守恭不出名,不为官,则有可能就会写作侯官衍派了,因为黄守恭的父亲先迁到的侯官(侯官大约是现在福州)。
还有一种祠堂,不写着某某衍派,那么这个姓氏的发达大多是起源于祠堂所在地,比如说珠海的杨氏大宗祠,上面就写着“宗支蕃衍”,是林森写的,而不是某某衍派,因为珠海的杨氏这一支就是发达于珠海南屏,其祖上为清朝武官。
后代著名的人物有革命烈士杨匏安,陈独秀也来过里。
中国的杨氏宗祠何其多,比如枫亭杨氏大宗祠,漳州杨氏大宗祠,丽水杨氏宗祠,龙游杨氏宗祠,江山杨氏宗祠,郧西杨氏宗祠等等,如果是外地迁徙而来,匾额上就会有某某衍派,比如四知衍派,就是以先祖东汉司徒,四知杨震为名。
另外,到了异乡,必然会与当地的氏族起冲突,所以大的族会较易安顿,而后来的小的族便会投靠更大的族,比如都是许姓,天下许姓何其多?但有汝南来的,有固始来的,有光州来的,那么在一个乡里大概会有两座到三座许姓祠堂,为了区分,上面的匾额就会不同,有汝南衍派,固始衍派,光州衍派等等,以示区别这个同一姓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