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特点是丧失了父亲的名字和缺乏铭文的逻辑操作分离。
我们将在主体结构上探讨异化与分离的辩证关系,以展示其在精神病中的特殊性。
需要,需求和欲望是拉康介绍了这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
弗洛伊德自己从来没有说过“需求”。
这三方面的区别在拉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修正。
术语“需要”被丢弃,欢爽的概念取而代之。
然而,我们发现这种区别的出发点在弗洛伊德。
在《科学心理学项目》(1895)中,弗洛伊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规范对快乐的追求的图式。
婴儿哭是对一种需要的回应,但这种需要是观察者所不知道的。
起初,婴儿是完全无助的:他不能移动或行动,以消除不悦的体验。
从那时起,当刺激出现时,孩子就会等待满足的主要对象再次出现,这个对象就会安抚刺激。
但是,在得到的满足和渴望之间,总有一种差异,那就是“欲望”。
面对挫折,心理将“欲望”付诸行动。
因此,矛盾的是,弗洛伊德在《梦的解释》(1900)中指出,不快乐的原则激发了欲望。
连同这个原始遗失的物体所给予的欢爽印记,一个指示性的铭文被产生,它追踪着重复的路径。
拉康在他的《精神分析伦理学》第七章(1959-1960年)中,称这个物体为“das Ding”,这个物体就这样安装了一个空白,并释放了不可能的返回来遇到同样的物体的重复。
在现实中,拉康指出,作为结构事实的客体已经丢失;也就是说,对象总是丢失的,而这允许驱动的运动被启动。
术语“需要”、“渴望”和“要求”,由Lacan在其权力的处理和原则(1958b)方向上区分开来,允许这个顺序被命令。
需求被定义为需要的意思…它来自另一方,因为它取决于另一方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通过说话的行为,人把自己变成了有要求的存在。
孩子出生前就有了语言。
一出生,他就被语言所捕获,从而将他与动物区分开来。
本能的领域,需要的领域,对于说话的存在来说已经消失了因为需要被隐喻成需要。
需求是需求的隐喻,但没有将其完全包含在内。
这一行动的其余部分构成欲望。
面对婴儿的哭喊,在需要出现之前,母亲将自己呈现为最原始的其他人,有自由决定回应与否的权力。
面对孩子的需要,母亲的反应具有意义上的不连续性:这是反向信息的结构——对方的信息被称为“你”,但婴儿以反向形式接受它,如“我”。
当need遍历母体赋予的含义时,它将被转换为demand。
这个哭声触动了一些真实的东西,因为它没有被象征性所束缚。
另一种则赋予了哭喊声以四格化的维度,因为,为了将哭喊声理解为一个有要求的主体的标志,另一种人必须将哭喊声旁边的主体想象出来。
反应的S2,回溯地给索引1的叫喊一个能指的值,并成为代表应该要求的主体的能指。
需求,就其本身而言,是象征链的一种表达。
需要仍然被困在符号的网络中,作为他者的意义,将符号的影响转化为现实。
在它之外是由需求建立的转喻:欲望产生于需求之外。
拉康区分了两种需求价值:明确表达和对爱的需求。
对对方回应的强调表明,这种需求,就其本身而言,是对对方存在或不存在的需求,因此它滑入了对爱的需求。
(欲望)也被掏空在需求之中,并将其与“存在和不存在的无条件要求”联系在一起。
对爱的需求以无条件的方式寻找万能的他者存在的迹象。
当回应这一要求时,最终由母亲所代表的原始的他者承认他是缺乏的,同时她自己也面临着缺乏。
这种辩证法并没有弥合分歧,而是代表了分歧。
需求的超越是指欲望的转喻与需求的平行表达有关;这种“超越”唤起了在对爱的需求中对原始他人的依赖。
另一方面,孩子的需求是与需要或爱有关的,但欲望是通过父亲的名字来维持的,因为它在母亲和孩子之间造成了隔阂。